(记者陈星通讯员谢庆成)创业的道路有千万条。在梁平区明达镇,90年代出生的新农民雷定坤选择发展水产。他没有去挑大闸蟹、甲鱼之类的高端水产品,恰好和那条满身灰尘的泥鳅对上了眼。
凭着一股韧劲,它在泥地里翻出了巨大的动作。今天(27日),华龙客户端记者。com-新重庆采访了这位“泥鳅王”,探寻他的创业之路。
雷定坤正在检查泥鳅苗的生长情况。通讯员nbsp谢庆成nbsp摄
返乡创业nbsp尝试“吃螃蟹”几次。
2012年,雷定坤大学毕业。他刚刚走出象牙塔,选择了创业。创业路千条。雷定坤为什么选择发展水产?原来,正当雷定坤和两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为创业什么项目发愁的时候,
一次外出吃饭的机会,让他们发现了养殖黄鳝致富的秘方。
“当时黄鳝的市场价格是100元/斤,养殖户比较少,市场前景比较广阔。”经过多次考察和慎重考虑,雷定坤选择养殖黄鳝作为创业的起点,带着一腔热血回到家乡梁平区李让镇,在家门口建立了一个10亩的池塘。
开始养殖黄鳝。
然而,在创业之初,雷定坤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合伙人中途突然退出,他喂的鳗鱼“开局不利”,死了一大半。
“我只看到了他人养殖黄鳝带来的高额经济效益,却忽略了黄鳝是否适合本地人工养殖这一重要条件。“2013年,在水产专家的指导下,雷定坤放弃养殖黄鳝,转而养殖更适合当地生长的泥鳅。这一次,
泥鳅虽然没有像黄鳝那样“惨死”,但亩产量只有正常产量的五分之一。
“我去过四川、湖南、湖北等地学习经验的时候,接触过台湾泥鳅这个新品种。”考察中,雷定坤发现,台湾泥鳅与本地泥鳅相比,个头更大,养殖周期更短,不易钻泥,抗病能力更强。经水产专家肯定后,
雷定坤从广州引进种苗,尝试在台湾养殖一亩泥鳅,成为村里“吃螃蟹”第一人。
雷定坤没想到的是,这次大胆的尝试,为他以后的创业之路奠定了基础。
雷定坤(右)在明达镇万亩泥鳅生态养殖园看泥鳅生长。通讯员nbsp谢庆成nbsp摄
打破传统,搭上“互联网”快车道。
2017年,梁平区明达镇着力打造万亩泥鳅生态养殖园区,吸纳有创业想法、有事业心的有志青年入驻园区,规模化发展泥鳅养殖,带动周边群众共同致富。
“征集令”发出后,雷定坤的创业激情再次被点燃。他果断成立了重庆清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带着资金、技术、人脉去了万亩泥鳅生态养殖园。
刚到万亩泥鳅生态养殖园时,雷定坤挑战的是更高端的技术,新型泥鳅孵化机是雷定坤多年的研究成果。
“新的泥鳅孵卵器是在传统的基础上改进的。它独立进料和排水,采用恒温水系统,孵化率高,基因稳定,成活率较高,泥鳅养殖抗风险能力强。”雷定坤坦言,正是因为自己的孵化器。
使得他们的泥鳅苗售价低廉,在同行业中具有很强的价格竞争优势。
泥鳅苗价格的下跌引发了周边群众的购买热潮。就这样,雷定坤的泥鳅苗不再卖了,他自己也成了当地百姓眼中的“泥鳅王”。
“周围的农民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所以我在考虑把繁殖的优质苗木卖到更远的地方,让更多的农民受益。”由此,雷定坤再次突破水产养殖的传统销售模式,通过创建网站和微信小程序,
搭上“互联网水产养殖”的快车道。
2月21日,雷定坤正在往笼子里放泥鳅。通讯员nbsp谢庆成nbsp摄
示范引领小泥鳅“钻”出致富路
“建池塘,池底要建得扎实;池塘水深1-2米,注意水质保护,水温控制,防虫……”在泥鳅养殖上颇有建树的雷定坤,经常免费向周围村民传授养殖经验和技术,并收藏起来。
让农民吃下“定心丸”。
在雷定坤的示范引导下,周围不少村民通过养殖泥鳅增加了收入。很快,这个好消息传到了在湖南常德工作的李显扬的耳朵里。2018年,曾经是石油工人的他放弃了人们所说的“铁饭碗”,和家人一起回到家乡,承包了60亩池塘。
过着养泥鳅的生活。
“去年泥鳅亩产达到1500斤,亩产产值能达到5万元。”李显扬一边喂泥鳅一边告诉记者。
华龙。com-新重庆客户端记者了解到,除了本地人,不少外地人也因此受益,陕西汉中的吴德干就是其中之一。
吴德干在浏览网站时发现了雷定坤发明的泥鳅养殖新技术,当即决定去明达镇看看。雷定坤热情接待了远道而来的客人,并对其进行了三个月的系统培训。
掌握技术后,吴德干回到汉中,承包了300亩池塘用于养殖台湾泥鳅。然后,吴德干把自己学到的东西传授给当地人,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雷定坤说,接下来,他将尝试整合周边乡镇资源,进一步扩大泥鳅养殖规模,带领更多人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