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十年后,人们将普遍食用加工水产品,活鱼的消费量将大大减少。”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陈胜军告诉《海洋与渔业》记者,目前我们的水产品加工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
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人们对水产品的消费习惯和产品形态将发生变化,对更方便的水产品的消费需求将不断增加。消费者选择营养、健康、方便的水产品将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陈胜军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水产品的高值深加工和质量安全控制。他认为,加工业是连接一、二、三产业的纽带,可以对整个养殖业起到很好的牵引作用。在他看来,
水产品流通加工绿色发展的路径可以通过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控制水产品质量安全和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来实现。
广东发展水产品加工业有充分的优势。
水产品加工的发展离不开原材料的供应,广东在这方面无疑具有很大的优势。陈胜军说,广东是水产品生产和流通大省,渔业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2020中国渔业统计年鉴》的数据,
2019年,广东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3623.94亿元,占全国渔业经济总产值的14%,比2018年增长5%;2019年,广东水产品总产量866.4万吨,占全国的14%,首次位居全国第一。
众所周知,水产品是非常好的原料,也是优质的蛋白质。从生物结构上看,它们也非常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许多水产品中含有多种具有生理功能的活性物质,对人体的生长发育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外,
水产品的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季节性,这也说明了开展水产品加工的重要意义。
陈胜军说,广东在这方面有非常好的产业积累,有很多知名的区域产品,“比如茂名的罗非鱼、湛江的对虾、珠海白蕉的海鲈鱼、顺德的草鱼、中山的脆皮鲳鱼、阳江的脆皮罗非鱼等等。在水产品加工中,
水产品调味品如冻品、干品、腌制品、鱼糜、耗油鱼露等都有很好的传统和积淀。"
“虽然广东仍以生海鲜为主,但自去年疫情以来,初级加工水产品也很受消费者欢迎。从口感和鲜味上来说,鱼在经历了死后的僵直和解冻阶段后,味道最为鲜美。
加工过的水产品还能保持广东人追求的‘美味’。“陈胜军说,从能源消耗的角度来看,活鱼运输过程中,能源消耗非常大,如果储存和运输不当,可能会产生有毒有害物质。”很多人不知道的是,
近年来,罗非鱼皮比鱼还贵,油炸罗非鱼皮等休闲食品很受欢迎。其实鱼休闲小吃和鱼口袋小吃在粤港澳都是可以发展的。这些产品在江浙地区发展得很好,很受欢迎,大湾区的水产品加工也可以向这些方向发展。"
“总体来看,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渔业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渔业总供给充足,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逐渐显现,市场变化无时不在。迫切需要加快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只有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才能保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陈胜军想道。
推进水产品精深加工
但相比之下,广东目前的水产品加工水平仍然较低,工艺也偏向于粗加工,大型加工企业不多。陈胜军表示,根据相关数据,2019年我国水产品加工率为40.9%,其中淡水为17.4%。
海水63.7%;而广东水产品加工率仅为19.1%,其中淡水12.7%,海水24.8%,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淡水加工程度甚至不及海水。“我们缺乏大型龙头加工企业。
比如福建安井食品有限公司,粤港澳基本没有城市。"
那么,水产品加工如何走向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呢?陈胜军从自己研究专业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说,首先,要发展水产品深加工。他说,这需要创新提升现有加工企业的技术,推动水产品精深加工的特色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提高区域特色大型经济鱼类的加工水平,优化产业结构。
推动产业升级,全面提升加工流通设施设备整体水平,加快水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提高水产品加工技术装备水平,保障水产品加工产品质量。“目前初级加工损耗率大,鱼鳞等零碎丢弃。
通过深加工,可以变成肥料。"
同时高效提取水产品中的生物活性物质。开展水产品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努力实现水产品高值化、零浪费的绿色加工新模式,开发含有水产生物活性物质的化妆品、保健食品和医药产品,提高原料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
有必要改进和提升传统加工。广东的水产品加工历史悠久。1893年,中国第一家鲥鱼罐头厂香在广州成立。1958年,广东罐头厂建成投产,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罐头厂。1960年广东罐头厂与光启乡罐头厂合并后,
该厂生产的豆豉鲱鱼罐头主要销往东南亚、美洲等华侨集中的地区。目前传统加工产品有蚝油、鱼豆腐、“一夜”咸鱼等。“新时代,传统企业需要转型发展,需要质量管控,需要规模化、规范化发展。
结合新兴技术,比如3d鱼糜,比如减少咸鱼加工中亚硝酸盐含量高的问题,减少有害成分,在保持风味的同时保持低盐。"
在质量控制方面,陈胜军认为,未来渔业的绿色发展需要加强质量安全控制,开发能够提质增效的水产品模式,降低能耗。他认为,在水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应以规模化的优良养殖品种和规模化产品为重点,推进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建设。
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创造和优化企业品牌生存、市场准入和法制环境,组织名牌评选和退出评估,定期公布品牌准入名单;完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强水产品全产业链数据采集,建设水产品流通过程数据库。
支持新型渔业生产经营主体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渔业经营过程精细化信息化管理;引导利用互联网资源,建设水产品质量安全电子追溯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产地与市场准入联动机制。
创新工业发展模式
"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创新工业发展模式."一是推广水产品智能冷链物流运输模式,培育水产品营销专业网上交易平台,鼓励产销对接、订单捕捞、电子商务,如盒马鲜生、JD.COM七鲜模式等。“在粤港澳三地,
我们可以建立一个与大湾区相连的水产品批发交易市场。nbsp有交易标准,多样化的产品,有产品追溯体系,保证交易顺利进行。"
第二,建立水产品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现代水产品流通体系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和设备,建设水产品流通贸易信息管理平台和电子交易平台,推进水产品流通产业信息化、智能化发展。
借助互联网优势和现代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促进国内水产品加工产品消费,实现水产品冷链物流体系联动,加强流通市场信息化建设,扩大水产品消费市场规模。
针对广东加工品牌缺乏的问题,陈胜军指出,要强化品牌升级战略,把品牌建设作为渔业方式和结构转变的关键环节,积极与地方城市和相关行业协会合作互动,开展品牌推介活动。
激发地方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参与渔业品牌建设的积极性。把品牌建设与特色水产品优势区、水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结合起来,建立一批优质水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区域品牌,以品牌引领安全、开拓市场。
针对加工企业高端人才匮乏、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的问题,陈胜军表示,要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强化科技发展的人才支撑。
可以利用广东省从事水产品加工和质量安全研究的高校、科研院所的强大R&D实力和技术平台,开展水产品加工和质量安全联合研究,促进广东省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当然,这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现代加工体系的建设需要优惠政策的支持,需要与渔业产业园建设相结合。我们的政府、研究机构和企业必须联合起来解决关键问题。“nbsp(来源:nbsp海洋与渔业杂志nbsp记者:罗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