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盛夏,中稻插秧已进入尾声。田野绿油油的,不时传来农机轰鸣声。
“今年受疫情影响,很多人提前插秧,希望能‘赶上’水稻。”潜江市老新镇秀河村五组村民李红兵说。 20年来,潜江通过“虾稻连作”和“虾稻共作”两大模式催生了百亿产业。但由于小龙虾利润高,不少养殖户“重虾轻米”。李红兵也不例外。他说,水稻种植特别是插秧非常辛苦。以前,这项工作必须由人来做,成本高昂。市农业发展中心农机科科长刘慈萍表示,机械耕作和移栽是潜江水稻生产的最薄弱环节。由于农民重虾轻稻,机械化栽培和移栽水平逐年下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稻的稳产高产。客观地说,对粮食安全构成风险。今年,小龙虾受到疫情影响,很多农民都把水稻作为重要的收入来源。潜江抓住这一变化,加快推进水稻生产全过程机械化,促进虾米均衡发展。今年,该市以合作社为载体,组织镇村干部、技术人员、种粮大户和新型农业经营组织进行现场学习观摩,指导农机合作社开展订单作业,引导机器开展机械耕作、机械种植、机械管理、机械管理。收获及其他运营服务;另一方面,以虾稻混作为重点,优化购置补贴政策,加大农机新机新技术推广力度,淘汰小旧农机,促进农机装备升级换代。李红兵是推广水稻全程机械化的众多受益者之一。他把购买种子、插秧等一系列步骤外包给当地农机服务合作社,只需要做好常规田间管理即可。李红兵算了账。过去,11亩地至少需要22名工人,总成本近7000元。今年,通过农机合作社提供机械化服务,费用为3850元。湖北日报记者了解到,在潜江,依托这些专业合作社,水稻种植、移栽、耕作、植保、收获、烘干等全程机械化正在推进。在市农发农机合作社,不少农民正在装载秧苗。 “我们采用订单制,农民根据移栽面积下单,苗子出苗后,我们就用机器进行移栽。”合作社董事长邓家新表示,机插不仅省工、省时,而且秧苗成活率更高。他说,今年以来,不少周边农户主动联系合作社下订单。目前,合作社拥有各类农机具180余台,占地15000亩。今年,他们利用国家购置补贴,新购置了一条水稻种植流水线,进一步扩大了合作社的规模和实力。刘慈萍介绍,目前,潜江主要农作物机械化水平达到83.5%,处于全省一流水平。全市注册登记农机合作社150多家,其中省部级合作社9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