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用药、科学防治是提高甲鱼养殖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目前,龟病日益多样化、频繁发生,一些养殖户常常因缺乏疾病防治知识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1.发病后用药
由于龟生长和生活的特定环境,龟在发病初期症状往往不明显。另外,检查工作粗心大意,难以发现。当症状被发现时,病龟通常吃得很少或停止进食。这个时候,他们就需要求医。虽然药物可以起到一定的弥补作用,但已经错过了最好的时机,造成的损害已经无法挽回。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预防疾病为主,防治结合。
2、“头痛治头,脚痛治脚”。
水环境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生态系统,龟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改善水环境、抑制病原菌、提高抗病能力是防病的根本机制。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并不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正确的做法是针对多种致病因素采取综合措施,进行综合防治。
3.长期使用相同或相似药物
农民在疾病防治过程中常常面临这样的困惑:同一种药治同一种病,为什么这次的效果和上次的效果相差这么大?原因是,如果长期使用同一种药物在水体中进行防治,各种病原菌和寄生虫就会产生耐药性,从而降低药物的疗效。因此,最好将各种有效药物轮流混合使用。但需要注意的是,混合药物不应发生化学反应。
4、随意添加剂量
在疾病防治过程中,农民为了提高药效、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往往会加大药物用量。事实上,这种方法有害无益。要知道,各种药物的剂量都是经过多次实验和研究的结果,而不是随意捏造的。使用这些剂量可以完全预防和治疗疾病,且副作用最小。如果过量使用,不仅会增加成本,还可能引起药害。同时也容易增加耐药性,给下一步的药物使用带来困难。因此,用药应适量。
5.康复前停药
龟病的发生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必须经历发生期——平台期——高峰期——衰退期——痊愈期的过程。药物的作用只是加速这个过程,而不是改变这个规律。没有药物可以“治愈疾病”。因此,正确的做法是等到疾病完全治愈、巩固后再停止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