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代山东养殖水产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代山东养殖水产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朝一共有哪些卫所?
明代在山东地区共设有9卫10所,分别是安东卫、鳌山卫、灵山卫、大嵩卫、靖海卫、成山卫、威海卫、任城卫、平山卫和雄崖所、夏河寨前所、浮山前所、王徐寨前所、宁津所、寻山后所、百尺崖后所、金山左所、海阳所、奇山所。 其中靖海卫、成山卫、威海卫,宁津所、寻山后所、百尺崖后所、海阳所在威海。
谁能告诉我明末清初的山东文登韩氏从何处来?先谢谢各位?
韩姓在2007年4月24日公布为当代中国第27姓,2009年的韩姓人口为884万人.2010年的韩姓人口为760万人。
在文登2007年底统计2238人,为第50姓。韩姓祖籍云南大理府云南县(今云南省祥云县)韩家河,明洪武时韩军汉考中武状元,封平北侯,明永乐时,平北候韩君汉奉旨领堂兄弟九人统军北上,分镇山东青州等处。后人入籍登州、青州、济南各村府州县。明天顺年间经今禹城迁入文登韩家村。文登韩姓1元朝初迁入宋村韩家庄;2元朝以前迁入汪疃韩家韩家山;3明以前迁入葛家韩家庄韩家埠;4元初由文城北山马迁入马鞍山阳坡北马;5明永乐时(1403~1424年间)由云南大理府祥云县迁入山东禹城县,明天顺时(1457~1464年间)由禹城县迁入文登,明嘉靖年间迁入高村韩家(著名的东北金王出自韩家);6明末由候家集后迁入昌阳山山西;7明末由侯家集后迁入昌山(回龙山)山东;7明末由云南迁入侯家北石韩家;8明末迁入大水泊泊岳家;9明末由大水泊泊岳家迁入汪疃上韩家韩家;10明末由菏泽迁入葛家韩北耩;11明末由葛家祝家泊子迁入葛家陡埠官庄子;11由荣成靖海卫迁入宋村李仙庄。《文登姓氏》明朝,清朝时期是不是有一大批山西人迁往山东,原因是什么?
了解这段历史,说不了你就是其中的一员!
因为明末清初,山东河北地区由于战乱、天灾,造成大量人口流失,经济下降。而两朝定都北京,山东、河北属于京郊,有护卫北京作用,从政治、经济、军事上,都要加强,而山西当时较安定,人口多,所以从山西迁人口到山东。
据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祭祖园的统计,当年迁往山东的移民,目前已遍布山东省17个地市的109个县、市、区。
600年前,山西洪洞大槐树下曾发生过一场大规模的移民。而这次移民是有其历史背景和历史原因的。 当初,元朝虽统一中国,但是却对汉族区别对待,民族矛盾尖锐。元顺帝时,元丞相伯颜更因农民起义首领朱光卿、棒胡是汉人,竟奏请朝廷,杀尽天下张、王、刘、李、赵五姓(当时汉人中以这五姓最多)人。这一血腥恐怖政策终于激起了元末大规棋的农民起义。
后朱元璋建立明朝,但国家刚稳定就发生了“靖难之役”,这对山东的影响也非常大,四年的战争加剧了齐鲁大地的荒凉局面,出现“千里无鸡鸣”、“人烟绝迹”的悲惨境况。 除了战乱之外,中原地区又频频发生水灾、瘟疫,造成人口大量锐减。
而此时,山西境内则风调雨顺,社会经济繁荣,人丁兴盛。 为了维护明王朝的封建统治,明太祖朱元璋和他的儿子永乐帝朱棣,相继实行了大移民政策。他们都先后从山西人丁昌盛、经济富庶的地区,强行迁徙出大批百姓,迁往人烟稀少的河南、河北、山东等18个省份。
规定,“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 从洪武元年(1368年),到朱棣永乐十四年(1416年),近50年间,先后进行了18次移民,这涉及800余姓氏,上万个家族。 而向山东移民的明朝官方记载有两次。据《明太祖实录》记载,第一次向山东移民是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迁往临清”;第二次是明洪武二十二年,“迁往东昌(今聊城)”。
上面两次记载中只提到移民到了临清、东昌(今聊城)两地,那么为什么后来移民后裔遍布山东呢? 这是因为,当年除了直接移民外,还有很多次间接移民。因最初迁往山东的移民主要分布在鲁西、鲁西北和鲁西南一带,而这些地方多为黄河泛滥区,土贫地瘠,因此这些移民再次迁徙。而明朝初期朝廷在迁民时曾规定“同姓同宗者不能同迁一地”,也致使许多同姓同宗的家族分居异地。
同时,明朝官府还曾根据现实情况,组织了多次山东省内的迁徙。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代山东养殖水产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代山东养殖水产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