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被誉为“水中人参”。因其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具有一定的中药疗效,近年来备受人们青睐,市场需求巨大。
俗话说,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近十年来,我们见证了泥鳅养殖业的兴衰,也看到了各种“误区”和“陷阱”。在为蓬勃发展的泥鳅养殖项目造势的过程中,
培训公司、专业化种苗公司层出不穷,而怀揣赚钱梦想的农民大多受到现实打击,梦想支离破碎。
有误会就有陷阱。有希望,更大的失望是注定的。那么,有哪些误区呢?
1.泥鳅繁殖能力强,工艺简单,自繁自养,降低了生产成本。
2.泥鳅生命力顽强,适应性强,病害少,耐缺氧,生长快,可超高密度养殖,亩产4000公斤以上。
3.泥鳅为杂食性,饲料来源广泛。蚯蚓、蝇蛆、豆渣、血粉、米糠都可以喂,不需要多少饲料成本。
4、养殖效益极高,每亩收益可达数万元。
随之而来的,当然是隐藏的陷阱。
1.提供全套种苗繁殖技术和成品繁育技术,倡导生态循环繁育模式。最常见的生态养殖模式是种草养猪猪粪蝇蛆泥鳅或种草养猪猪粪蚯蚓泥鳅、蚯蚓粪nbsp果树果场养鸡。学习时交培训费,
购买草籽、蚯蚓籽、泥鳅籽、饲料、鱼药等。学习后培训销售售后服务完善,全程一站式服务。
2.宣传品种的重要性。作为内因,品种影响其生长速度、饲料系数等。并高价出售泥鳅苗。
在造势的过程中,密切宣传泥鳅的市场需求、生活习性和生物学特性,用理论和数据相结合的方式描述和说明养殖效益和前景,让无数怀揣赚钱梦想和一夜暴富梦想的养殖小白进入泥鳅这个行业。
这和20年前甲鱼养殖的爆炒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那我们就用实际的养殖过程来分析一下这些误区和陷阱。
1)泥鳅繁殖育苗过程中,人工繁殖所需要的条件一般可以通过泥鳅繁殖前期的精耕细作来达到,人工产卵和孵化没有大问题,但泥鳅幼苗从溅水到夏花的培育过程中,即3 cm之前,存在一个“一寸一寸”的问题。
这让很多农民的自收自支、节约成本的梦想化为泡影。
2)泥鳅养殖过程中,由于泥鳅具有钻泥的特性,死后往往观察不到,在不知不觉中泥鳅苗种数量减少,再加上天敌的侵占。由于泥鳅的摄食特性,养殖户无法直接观察饲料是否吃完。
投喂量往往是根据泥鳅的生长情况决定的,导致投喂过量。同时,由于高密度的养殖模式,池塘生物负荷过大,投喂量大,底质和水质恶化,导致泥鳅生长缓慢,疾病频发,死亡率大大增加,养殖效益直线下降。
究其原因,是因为对产量和效益的过高期望,导致整个育种过程中生产计划严重不合理。
3)主张泥鳅杂食性,饲料来源广,养殖成本低。在高密度的养殖模式下,可观的饲料消耗也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养米糠、豆渣、蚯蚓等杂料,更不用说水污染了。
其营养成分和结构不能满足泥鳅生长期间的营养需求。
4)水产养殖本身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养一个好的水产品需要大量的精力和资金投入。种草、养猪、养泥鳅、养蚯蚓、养蛆、种果树、养鸡,包括种植业、养殖业、畜禽养殖业、昆虫养殖业等等。
看起来挺有道理,也挺科学,但转念一想,要让这个生态循环模式规模化,需要极其强大的技术支持和雄厚的资金。学生买一种饲料只是浪费精力和金钱。
5)宣传品种内在因素,高价出售所谓的“优良品种”。目前,我国泥鳅养殖所需的泥鳅苗大部分来自野生苗。很多卖的品种要么偷偷买野生苗再转卖赚取高额利润。
要么品种优势没有说的那么夸张。
客观来说,泥鳅养殖项目还是有市场和前景的,但需要我们不断提高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同时正确看待泥鳅养殖的好处。只有这样,才能不跟风,不盲从,慢慢的,稳扎稳打,实现致富梦!
现在农业做的是技术、质量、市场,往往追求规模效益而不是产量效益。面对“一夜暴富”的农业项目,当我们跃跃欲试,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我们恰恰需要的是静心和反思。
天上不会掉馅饼。如果有,可能已经被拿走了。当我们发现的时候,往往已经不是商机了,往往还伴随着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