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器养殖模式(以下简称“容器养殖”)创新性地采用标准定制容器为载体,通过应用控温、控水、控苗、控料、控菌、控藻等先进技术,在体内有效控制养殖环境和过程,实现受控生态循环养殖。
主要有两种主导模式,即与池塘相联系的“陆基水推”和完全循环利用的“一拖两型”。
近年来,国家水产技术推广中心组织开展了容器养殖试验示范,取得了显著成效,引起了全国的广泛关注,在引领渔业绿色发展、转型升级、产业扶贫等方面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作为渔业领域唯一技术,
入选2018年农业农村部十大农业领先技术。
一,容器文化发展的意义
中国是世界水产养殖大国。2017年,全国水产养殖产量4792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60%以上。然而,近年来,中央政府不断加强环境监管,许多传统水产养殖区被纳入生态红线。据统计,
面临退养的湖泊、水库、河沟、近岸网箱养殖面积300多万公顷,约占水产养殖总面积的40%。此外,新颁布的《水污染防治法》进一步收紧了尾水排放要求。据调查,90%以上的传统养殖池塘没有尾水处理设施。
很难实现达标排放。
我国现有池塘养殖面积约293万公顷,约占水产养殖总面积的39%。在生态环保的新要求下,近80%的水产养殖区域面临限制或禁止水产养殖的风险。因此,创新的技术模式,
加快水产养殖绿色转型升级已成为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容器养殖是我国企业自主研发的现代水产养殖技术模式,具有节地节水、保护生态环境、质量安全、智能标准、集约高效等优势。
为中国引领水产养殖绿色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模式。
(一)容器养殖为水产养殖突破资源瓶颈提供了新的模式。
节约资源是容器养殖的最大优势。主要表现为“四节”。节约土地,占地面积小,安装灵活,可减少深挖对土地的破坏,同等养殖产量下比传统养殖节约土地资源75% ~ 98%;节约用水,采用水循环利用技术,
用水量减少,不存在清塘晒塘、排灌大、废水排放等问题。与传统水产养殖相比,可节水95%~98%,为水产养殖向缺水地区扩展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技术方案。省力,一个工人可以照顾多个养殖箱,捕鱼简单,劳动强度低。
与传统池塘养殖相比,节省人工50%以上;节省材料,箱内高密度培养,集中精确投喂,减少饲料浪费,提高饲料利用率。
(二)容器养殖为水产养殖提高质量和效率提供了新的手段。
提质增效是集装箱文化的最大亮点。主要表现为“四减少”:减少病害,建立四级绿色防病体系,养殖用水循环快,水质高,便于观察和防病,大大降低了病害发生的概率;减少用药,因病害少而容器培养,用药准确可控,
可以大大减少用药量,防止药物残留污染;减脂,养殖对象长期随水游动,内质脂肪含量低,弹性好,无腥味,品质好,市场认可度高;减灾,养殖箱能有效抵御台风、洪水、高温、寒潮等自然灾害和极端天气,降低养殖风险。
(C)容器养殖为水产养殖尾水的生态处理提供了新的方案。
环境友好是容器文化的显著特征。主要表现为“四个融合”。物理净水和生态净水融为一体。粪便物理过滤和集中分离技术可分离90%以上的固体粪便,池塘生态净水技术可有效降低水中氨氮,实现高效经济的水质净化。
生产与生态的融合。容器养殖严格按照环境生态承载力规划生产,可以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有效实现生态减排。育种和种植是和谐的。将容器养殖与稻田综合养殖和水产养殖相结合,将养殖废水和粪便转化为种植用肥料。
实现种养循环和资源综合利用。养殖和休闲融为一体。通过将养殖池塘改造成生态净水湿地,发展科普教育文化,推广生态、景观、休闲水产养殖,实现水域生态环境优美。
(D)容器养殖为水产养殖的工业化提供了新的途径。
智能标准是集装箱文化的显著特征。主要表现在“四化”大型集装箱养殖是一种规模化高效生产的现代养殖模式。单箱年产量最高可达3吨,比传统养殖池塘高出20-50倍。标准化,养殖箱模块化,
易于组装和拆卸。养殖过程标准可控,实现了傻瓜式操作,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精准,通过物联网智能监控技术,实现水质在线监测和设备自动控制,实现精细化生产管理;品牌,以绿色品牌为导向,
构建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现生产、加工、营销一体化运作。
二、容器养殖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容器养殖技术的集成和示范取得了重大进展。
(一)技术模式的持续优化
容器养殖技术自发明以来,技术更新迅速,经历了从废弃容器到标准定制容器的转变,形成了与池塘联动的“陆基水推”和全循环利用的“一拖两型”两种主要模式。进一步整合创新,
集成“顺德模式”结合养殖尾水生态处理,4亩池塘实现28个养殖箱尾水生态净化;“鸳鸯模式”结合稻田综合种养,容器养殖的粪便和尾水作为肥料进入稻田,
实现渔米双赢;创新控温、控水、控苗、控料、控菌、控藻“六控”技术,实现可控生产。经权威专家评估,该机型为国内外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示范水平不断提高。
通过项目支持、示范、现场观摩和技术培训,不断扩大示范面积。已在广东、山东、贵州、河北、江苏、安徽、西藏、湖北、广西、宁夏、北京等21个省(区、市)推广应用1300余箱。
它已在埃及和缅甸等“一带一路”国家得到示范和应用。适合养殖的品种越来越多,不同地区成功养殖了罗非鱼、黑鱼、珍贵鲈鱼、巴沙、金鲳鱼、鳜鱼、加州鲈、金眼鲈、海鲈、虎斑、泥鳅、黄河鲤等10多个品种。
启动示范标准编制工作,制定集装箱养殖平台标准体系表,启动《集装箱养殖技术通则》等团体标准制定工作。相关企业在容器养殖制造、专业饲料、清洁生产等方面完成了一批企业标准,为容器的大规模推广奠定了基础。
(三)综合效益逐步显现。
经济效益可观。比如顺德模式养殖的黑鱼,年净利润每亩3.78万元,比传统养殖池塘高出72%。生态效益显著,容器养殖节水、节地、生态循环,实现了养殖尾水的生态处理,为尾水的生态处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有利于推动水产养殖绿色转型升级;社会效益可期。容器养殖将池塘从生产中解放出来,促进休闲渔业与工业的融合发展,在产业扶贫中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三。集装箱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目前,容器养殖发展势头良好,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技术模型需要进一步优化。需要进一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降低技术风险,特别是水质控制、尾水处理以及不同品种在不同地区的适应性。
二是产业配套有待进一步完善。产加销一体化有待加强,订单生产加工转型步伐有待加快,配套新型经营主体、产业人才和扶持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第三,品牌推广需要进一步加强。
容器养殖的优势和特点宣传不够,绿色品牌创建刚刚起步,优质优价营销有待加强。针对以上问题,对策和建议如下:
(一)加快技术整合和成熟
充分发挥我国容器养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用,搭建政、产、学、研、推、用“六位一体”技术创新平台,选择一批关键性、方向性、前瞻性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联合技术攻关。
加快支撑关键技术的集成创新和示范推广;积极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专家团队和联合合作机制,促进水产养殖、遗传育种、疾病防控、营养饲料、清洁生产等技术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加强技术培训和交流,
促进相关技术信息和成果的共享,推动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推广。
(2)加强技术标准的匹配
进一步加强集装箱标准体系研究,加快出台集装箱养殖技术通则等技术标准,加快制定污水高效收集、尾水生态处理、养殖品种、防病体系、配套饲料、设施设备等方面的关键指标和技术标准。加强标准的宣传,
积极倡导在环境承载力下的规范发展,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推进集装箱养殖的规模化、集约化和规范化。
(三)加强示范主体培育
各地要积极选择一批有基础、有优势、有积极性的地区,建立一批高标准的集装箱养殖示范基地,加强试验示范。通过典型带动、现场观摩、宣传引导等方式,不断加大集装箱养殖技术的示范力度。通过项目扶持,
培育一批有志于参与集装箱养殖的企业、养殖大户、合作社、专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培育。
(四)加强绿色品牌打造
积极宣传“集装箱养殖”绿色、优质、生态的大品牌,创立一批以集装箱养殖为核心的区域公共品牌和企业品牌。以绿色品牌为导向,建立健全产加消一体化生产经营体系、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和产业服务体系,
创新建立全产业链运营模式,实现品牌增效。
(五)加强产业配套服务
以国家水产技术推广体系为依托,构建与产业化相关的技术和服务体系,加快培育苗种供应、技术服务、产品营销等方面的经营主体,完善产业配套服务。根据乡村振兴战略和绿色发展要求,
推动制定一批集装箱养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区域布局。积极争取有关部门资金支持,推动集装箱养殖纳入农机补贴目录和柴油补贴范围。
作者:1朱泽闻nbsp2舒锐nbsp3谢骏
单位:1.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2.广州观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3.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