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随着龙岗鳌江今年最后一批中华绒螯蟹苗的放流,该市今年有近8亿个水生物种被放流到江海中。
为什么要增殖放生?从1999年开始,中国的捕捞总产量进入“零增长”或“负增长”,掠夺性捕捞导致中国近海局部“荒漠化”。
我市放流区域遍布全市近海和内陆水域,坚持渔民增收和生态修复并重。今年以来,该市已投入1414万元,释放海洋物种7.03亿单位。
包括日本对虾、斑节对虾、曼氏无针乌贼、黑鲷、文蛤等11种。淡水种类约9000万种,包括鳙鱼、鲢鱼、草鱼、甲鱼、香鱼、滑唇鱼等13种。“十三五”以来,全市累计释放苗木30多亿株。
投入近亿元,组织了300多场放生活动。
经过多年的增殖放流,温州近海渔业资源的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显著提高,放流物种的野生种群数量得到不断补充。根据历年全市渔船的捕捞反馈,
放流前,温州近海捕捞产量锐减的大黄鱼和曼氏无针乌贼的渔获量通过增殖放流不断增加。据不完全统计调查,2019年和2020年,大黄鱼和鱿鱼数量均超过560吨和9800吨。另外,
通过增加黑鲷等喜礁鱼类的增殖放流,在海洋牧场区及周边海域出现了集鱼效果,在近岸海域也出现了鱼苗群的摄食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该市还首次启动了鱼类和刀鲚的放流工作,为温州刀鲚资源的保护和修复积累了技术和经验,实践了土著鱼类资源人工繁育科研成果在渔业行业的实际应用。
据市渔业技术推广站站长陈建介绍,下一步将综合考虑生态环境承载能力、鱼苗养殖生产能力、历年放流效果等温州水域实际情况,优先选择本地优势种、经济种、衰退种等有利于丰富温州水域水生生物多样性的物种。与此同时,
鼓励和规范社会各界参与民间放生活动,禁止放生杂种、外来物种和影响生态和谐的生物。(记者金通讯员郭安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