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人工养殖长江鮰鱼有毒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人工养殖长江鮰鱼有毒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江团鱼是什么鱼有毒吗?
江团鱼的刺是有毒的。
长吻鮠(Leiocassis longirostris)属鲶形目, 鲿科,鮠属,又名 鮰鱼。
不同的地方,鮰鱼有不同的叫法,上海称“鮰老鼠”、四川名“ 江团”,贵州则唤之为“ 习鱼”。长吻鮠体长,吻锥形,向前显著地突出。口下位,呈新月形,唇肥厚,眼小。
须4对,细小。无鳞, 背鳍及胸鳍的硬刺后缘有锯齿, 脂鳍肥厚, 尾鳍深分叉。体色粉红,背部稍带灰色,腹部白色,鳍为灰黑色。
长吻鮠在分类上隶属于鲇形目 ,鮠科 ,鮠属。外形与珠江流域的名贵品种 斑鳠(俗称魽鱼)颇为相似 。
身体呈纺锤形 ,头较小 ,吻尖而长 ,口下位 。体表光滑无鳞 ,体色背部呈灰黑色 ,腹部呈灰白色 ,体侧无黑色斑点 ,有脂鳍。
生活于水体的底层,性喜群集 ,较温驯 。池塘养殖起捕率高 ,一网起捕率可达98%以上。对溶氧的要求较高,一旦缺氧浮头 ,容易造成死亡 。
对硫酸铜、硝酸亚汞等药物比较敏感,不能按常规用药。
生长速度较快 ,当年孵化的鱼苗 ,到年底可长到400~500克,第二年年底可长到1500克。
江团有毒吗?
江团学名长吻鮠,是我国特有的名贵淡水经济鱼类, 属鲶形目-鲿科-鮠属,各地的俗名有:鮰鱼、肥沱、肥王鱼、淮王鱼等,因其吻部和其他鮠属鱼类相比显得很长,因此而得名长吻鮠。主要分布在长江干流的部分江段和各大支流的下游水域,辽河、淮河、闽江至珠江水系有少量存在。江团最有名的就是它的鱼鳔了,曾经是贡品,干制后为名贵鱼肚,形状和位于石首市的笔架山非常相似,因此得名笔架鱼肚,江团是没有毒的。
长江三大河鲜?
长江最著名的河鲜就是长江三鲜。
长江三鲜是指在中国长江下游水域中出产的三种肉质鲜美的鱼类——河豚、鲥鱼和刀鱼。
自六朝以来,由于士大夫阶层和文人墨客的极力推崇,撰写大量有关的诗词文章,长江下游城市形成历史悠久的品尝江鲜的狂热嗜好,例如苏东坡拼死吃河豚。
由于大量捕捞,长江中的鲥鱼已经基本绝迹,而刀鱼的产量也急剧下降,价格颇为昂贵。河豚,天生含有剧毒,被冠以最危险的美食之称。“剧毒河豚”至今在各地的禁食名单之列。
《本草纲目》有记载:“河豚有毒”,“味虽珍美,修治失法,为之杀人”。
“吃河豚”最早起源于今江苏江阴。明代《江阴县志》:“河豚鱼,立春出于江中,盛于二月。无颊无印鳞,口目能开及作声,凡腹子、目、精、脊血有毒。”
上世纪50年代,长江下游一带只有江阴烧的河豚能卖。
目前
长江鲥鱼已现“功能性”灭绝,30年不见踪影。
1、河鲀为硬骨鱼纲鲀科鱼类的统称,俗称河豚,也叫“气泡鱼”、“吹肚鱼”、“河豚鱼””、“气鼓鱼”(江苏、浙江)、“乖鱼,鸡泡”(广东)、“鸡抱”(广东)、“龟鱼”(广西)、“街鱼”(用闽南话读)(福建)、“蜡头”(河北)、“艇鮁鱼”等称呼,古时称“肺鱼”。
2、鲥鱼体侧扁,腹缘有锐利的棱鳞,排列成锯齿状。口大,端位,上颌正中有一缺刻,鳞片大而薄,无侧线。其为洄游性鱼类,生长于海中,每年4~6月溯河行生殖洄游,6~7月产卵,卵浮性。产卵后亲鱼即降河归海,幼鱼进入支流或湖泊中肥育,以浮游生物为食。9~10月入海。鲥鱼个体较大,肉细脂厚,为鱼中上品,久享盛名,产于长江以南各大河流。
3、刀鲚体积扁薄,上颌骨后伸至胸鳍基部;无侧线,纵列鳞74~83;胸腹部具棱鳞,胸鳍前6根鳍条游离呈丝状;臀鳍基部极长,与尾鳍基相连。其为洄游性鱼类,春、夏季由海进入江河行生殖洄游。
在干支流或湖泊的缓流区产卵,卵粒具油球,受精后漂浮于水体上层孵化发育。幼鱼以浮游动物为食,肥育至秋后或翌年人海。成鱼食小鱼虾、小型鱼类,但在同属中其个体最大,大者长达40厘米,重280克。为长江下游地区主要经济鱼类之一,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附属水体。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人工养殖长江鮰鱼有毒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人工养殖长江鮰鱼有毒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