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烧大虾、蒜蓉大虾、清蒸大虾等小龙虾口味,个个麻辣鲜香。人们聚集在虾宴周围仔细品尝。 3月21日,“宋玉故里品虾论米”2019宜城市虾米产业振兴推介会在小河镇高康饮食文化长廊举行。这是宜城以虾米产业、农家乐产业为代表的特色农业,是推动全市农村发展、农业转型、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
据有关部门统计,宜城已开发虾稻复种基地3.6万亩,惠及农民5000余户,每亩增收2000多元。虾稻共作产业呈现强劲发展势头,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虾稻共作产业增收致富。
作为全市镇级示范基地,宜城市小河镇今年将在原有500亩的基础上再扩建1000亩虾稻共育基地。该镇巩固扩大了小河明正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虾稻共作基地,在高康、增州、石会、王其营等村(场)规划建设虾稻共作产业园,大力引进有经验、有技术、有实力、有模式、有市场、有品牌的经营主体和农业企业落户该区,集中连片发展虾稻复种产业,实现点点滴滴点拓展,发挥示范效应。
如何加快虾稻共作产业发展?去年,该市印发《宜城市推进“虾米共养”产业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将该项目列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一步。握住你的手,有秩序地向前走。
首先坚持计划。立足宜城自然资源条件,按照技术集成、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品牌化、多元化发展的思路,因地制宜、科学制定切合实际的虾稻混作方案。采用生态种植、技术推广、市场经营和品牌建设为重点,合理布局养殖基地、加工、销售环节,制定生态旅游规划。
完善功能设施。依托农田质量提升和现代农业示范(产业)园区建设,完善小龙虾养殖和虾米种植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饲料生产、精深加工、交易中心、冷链物流、生态农业、电子商务等项目,打造全产业链布局。
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吸引虾米共作全产业链龙头企业,示范全市虾米共作产业发展,形成“养殖-生产-流通-加工-餐饮”的产业链。
注重示范引领。在水资源丰富、水质良好、连片平坦的低产稻田发展虾稻混作。通过适度规模经营完善经营体系,优化经营环境,鼓励大户带头试点,提高公众参与积极性,建设“六统一”标准化种养基地,打造示范效应。
打造农业品牌。围绕虾米共作产业开展农业品牌建设,加大“三品一标准”和各类驰名商标奖励力度,推出“宜城虾香米”、“宜城大米”三大品牌和“宜城虾”。让我市优势农产品走向全国,在同类产品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
强化科技支撑。编制科学、规范、可操作性强、易于推广的《虾米共作技术操作规程》和《虾米中型稻绿色种植技术规程》,与农(渔)结合科技进村入户、科普示范、输送科技下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等科技培训服务资源,培养一批既能种稻又能养虾的新型复合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