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西钦州市钦州港金鲳(学名:卵鲳)养殖区发生严重“白斑病”(刺激隐虫病)。为及时了解疫情情况,为养殖企业和养殖户提供疫情防控措施。为提供防控指导,减少经济损失,海水鱼类系统疾病防治研究所寄生虫病防治岗位科学家李安兴教授团队对海域进行了现场调查2020年10月22日至24日对养殖区进行检查。
调研组选取钦州市3个养殖海域(图1)的10家养殖企业和养殖户,通过现场寄生虫检查、会诊走访等方式,了解当地金鲳“白斑病”的基本情况。
1号海域多为深水网箱,面积162平方米,水深7米。 5-10厘米大小的金鲳鱼苗,浮头较多,皮上有明显的白斑。它们的食量明显减少甚至不食,生长缓慢。约500人死亡,总死亡率为7%至10%。体重超过一斤的成鱼没有明显症状,只是鳃上有一些白点。
2号海域部分渔排(约1/3)出现患病,食物摄入量明显减少。每天的食量从每笼3袋饲料(8000-10000条鱼)减少到半袋,每天有100到200条鱼死亡。总死亡率为5~10%。
三号海域渔排内的鱼苗仅出现少量浮头、游动不安等症状,但未出现明显死亡情况。
在疾病预防和控制方面,大多数养殖户没有采取任何有效措施,只是每天捞出死鱼。一些有条件的公司会将深水网箱拉至公海,并辅以硫酸铜等吊袋进行处理。综上所述,以上分析:到目前为止,钦州市养殖区鲳鱼“白斑病”呈局部性、轻度,未出现大量死亡现象。安全可控。
图1nbsp勘测位置示意图(红色星号表示勘测位置)
根据现场走访,认为钦州港爆发“白斑病”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
1、渔排位于海湾内海区域。水流交换条件差、水质差,易发生“白点病”。
2、苗木放养密度高。整个海域放养的鱼苗数量达到1亿尾,远远超过当地政府规定的6000万尾的放养量。
3、10月中下旬,当地出现持续阴雨天气。气温降至17~18,而海底温度高达24~25。存在于海底的包囊开始孵化,上下水层交换,产生海域养殖。金鲳出现“白斑病”。
图2nbsp病鱼表面症状
疾病预防和治疗建议
1.及时更换、清洗网衣,清除网衣上的虫囊。
2、有条件的可将网箱拖走或疏散,以降低网箱密度。
3.nbsp 发病期间,可适当减少饲喂,饲料中可添加一些增强机体免疫力的成分,如多种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C、多糖等。
4.时刻关注邻近网箱或整个海域的发病情况。一旦出现“白斑病”暴发迹象,可尽快捕捞上市,减少损失。
5.nbsp 病鱼、死鱼不得随意丢弃入海。应及时捞出,集中无害化处理,避免刺激隐孢子虫大规模传播,增加传染源,造成二次污染,导致病情加重和蔓延。
6.nbsp加强日常管理。有条件的,可购买水质实时监测设备,跟踪养殖鱼排水温、溶氧等变化,科学指导养殖生产。
图3nbsp研究现场
(来源:海洋鱼类系统)